【病入膏肓什么意思】“病入膏肓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病情非常严重,已经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。这个成语不仅用于描述身体上的疾病,也可以引申为思想、行为或社会问题等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病入膏肓 |
拼音 | bìng rù gāo huāng |
出处 | 《左传·成公十年》:“疾不可为也,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达之不及,药不至焉,不可为也。” |
本义 | 指病已深入到膏肓之间,无法医治 |
引申义 | 比喻事情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|
使用场合 |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也可用于口语中 |
二、常见用法
句子示例 | 说明 |
他沉迷赌博,早已病入膏肓,家人劝也无济于事。 | 形容人已陷入严重问题,难以自拔 |
这个公司管理混乱,问题已经病入膏肓,再不改革就完了。 | 比喻组织或制度的问题已无法解决 |
他的错误已经病入膏肓,必须彻底改正。 | 强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|
三、相关成语对比
成语 | 含义 | 与“病入膏肓”的关系 |
不可救药 | 指病情或问题无法挽救 | 含义相近,但更强调“无可救药” |
药石无灵 | 医治无效 | 与“病入膏肓”有相似之处 |
回天乏术 | 没有办法挽回 | 强调无力回天 |
四、使用建议
- 适用场景:适用于描述严重问题、顽固习惯或不可逆的状态。
- 语气:多带有惋惜、批评或警示意味。
- 避免滥用:不要随意用于轻微问题,以免造成夸大其词的效果。
五、总结
“病入膏肓”是一个形象生动、寓意深刻的成语,既可用于医学领域,也可用于社会、心理和道德层面的比喻。在写作或日常交流中,恰当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但要注意语境,避免过度使用或误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