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蝉古诗的注释和译文】《蝉》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,全诗借蝉抒怀,表达了诗人高洁自持、不慕荣利的人生态度。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注释与译文总结。
一、诗歌原文
蝉
垂緌饮清露,
流响出疏桐。
居高声自远,
非是藉秋风。
二、注释与译文总结
诗句 | 注释 | 译文 |
垂緌饮清露 | “緌”指蝉的触须,像下垂的冠缨。此句意为:蝉垂下触须,饮用清甜的露水。 | 蝉垂下触须,饮着清甜的露水。 |
流响出疏桐 | “流响”指蝉鸣声悠长;“疏桐”指枝叶稀疏的梧桐树。此句意为:蝉的鸣声从稀疏的梧桐树中传出。 | 蝉的鸣声从稀疏的梧桐树中传出。 |
居高声自远 | 意为:蝉栖息在高处,声音自然传得远。 | 蝉若栖身高处,声音自然传播得远。 |
非是藉秋风 | “藉”意为依靠;“秋风”象征外力。此句意为:并不是依靠秋风才传得远。 | 并不是因为借助秋风才传播得远。 |
三、诗歌赏析
《蝉》虽仅四句,却寓意深远。诗人通过对蝉的生活习性进行描写,借物喻人,表达自己对高尚品格的追求。诗中“居高声自远”一句,成为后世广为传颂的名句,常用来比喻人品高洁、德行出众者,自然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,而不必依赖外在条件。
整首诗语言简练,意境高远,体现了虞世南诗歌“清朗俊逸”的风格,也反映了盛唐时期士人对自我修养与道德操守的重视。
结语:
《蝉》是一首借物抒怀的经典之作,通过蝉的形象传达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赞美。其注释与译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意,感受古诗的语言之美与思想之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