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是一个普通的下午,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洒在课桌上,空气中弥漫着粉笔灰的味道。我坐在最后一排,手里拿着一本翻得破旧的语文书,心里却想着放学后要去哪里玩。老师站在讲台上,正用她那温和但坚定的声音讲着课文。
“同学们,今天我们学的是《小王子》里的一个片段。”她一边说,一边翻开课本,目光扫过全班。我低头看着书,脑子里却飘到了别处。直到她点到我的名字,我才猛地回过神来。
“小明,你来读一下这段话。”她说。
我慌张地站起来,手心冒汗,声音颤抖地念了起来。读完后,我看到她没有说话,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,然后继续讲课。那一刻,我感到有些尴尬,但也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——她没有批评我,也没有让我坐下后罚站。
那天放学后,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。她没有直接问我在课堂上为什么走神,而是拿出了一本崭新的笔记本,放在我的面前。
“这是你的新作业本,”她说,“从明天开始,每天放学后,你来我这里,我们一起读一段书,然后写一点感想。”
我愣住了。我以为她会生气,会责备我,可她却给了我一个机会。那一刻,我第一次感受到,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一种理解与陪伴。
接下来的日子里,我每天放学后都去办公室。我们读《小王子》,也读《城南旧事》,还读一些简单的散文。她总是耐心地听我读完,然后问我:“你觉得这段话是什么意思?”我开始试着去思考,而不是只为了完成任务而读书。
慢慢地,我发现,原来书里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,也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道理。我不再觉得上课是一件无聊的事,反而开始期待每一堂课。
一年后的某个早晨,我站在讲台上,第一次主动举手发言。那是我第一次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出自己的想法。当我讲完后,台下响起掌声。我知道,这掌声不仅是因为我说得好,更是因为我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。
那个曾经在课堂上走神的孩子,现在成了班上最积极的学生之一。而这一切,都始于那位老师的一次宽容和信任。
教育,从来不是一场严厉的训斥,而是一次温柔的引导。有时候,一个小小的举动,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