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> 精选资讯 > 宝藏问答 >

繁文缛节的典故

2025-09-07 22:03:01

问题描述:

繁文缛节的典故,求大佬给个思路,感激到哭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9-07 22:03:01

繁文缛节的典故】“繁文缛节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繁琐、不必要的礼仪或程序。它源自古代官场中的制度和礼节,最初并非贬义,而是指国家治理中应有的秩序与规范。然而,随着历史的发展,这一词语逐渐带上了批评的意味,用以指责那些形式主义、脱离实际的规章制度。

典故来源

“繁文缛节”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今人之治国也,不务其本,而务其末,是犹舍其室而居野,弃其衣而行路,失其本而逐其末也。故曰:‘繁文缛节,非所以治天下也。’”

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如果统治者只注重表面的礼仪和形式,而不从根本上治理国家,就如同舍弃房屋住在野外,丢掉衣服却在路上行走,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。因此,他指出“繁文缛节”并不是治理国家的好方法。

历史演变

在古代,朝廷为了维护等级秩序和政治稳定,确实设立了许多礼仪制度。例如,官员上朝时的服饰、礼仪、奏章格式等,都有一套严格的规范。这些制度在初期有助于维护秩序,但在后期却逐渐变得僵化,成为束缚人才、阻碍发展的因素。

到了明清时期,“繁文缛节”一词被广泛用于批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。许多士大夫认为,过多的礼仪和程序不仅浪费时间,还让真正有才能的人难以施展抱负。

项目 内容
成语名称 繁文缛节
出处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
初期含义 指国家治理中应有秩序与规范
后期含义 批评形式主义、脱离实际的制度
使用场景 多用于讽刺官场或社会中过于繁琐的规定
历史背景 古代官场礼仪制度逐渐僵化,引发批评
文化影响 成为批判形式主义的常用词汇

总的来说,“繁文缛节”虽然是一个带有批评色彩的成语,但它背后反映了历史上对制度与人性关系的深刻思考。在现代社会中,我们更应注重效率与实效,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。

  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