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荷尽已无擎雨盖】“荷尽已无擎雨盖”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《赠刘景文》,原诗为:“荷尽已无擎雨盖,菊残犹有傲霜枝。一年好景君须记,最是橙黄橘绿时。”这句诗描绘了初冬时节荷叶凋零、菊花残败的景象,但同时也展现了秋末冬初的独特美感与生机。
一、诗句背景与含义
“荷尽已无擎雨盖”字面意思是:荷花已经凋谢,不再有那撑起雨伞般的荷叶。这里的“擎雨盖”形象地比喻了荷叶如伞般遮挡雨水的样子,而“荷尽”则暗示着盛夏的繁华已过,进入深秋或初冬。
这句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,更寄托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感慨,以及对人生起伏的感悟。在荷叶凋零之后,虽显萧瑟,却也预示着另一种美——菊花虽残,仍能傲立霜中,象征坚韧与希望。
二、诗句赏析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苏轼《赠刘景文》 |
原句 | 荷尽已无擎雨盖 |
字面意思 | 荷花凋谢,不再有遮雨的荷叶 |
比喻 | “擎雨盖”比喻荷叶如伞,象征盛夏的繁茂 |
情感 | 表达对季节更替的感慨,暗含对生命力的赞美 |
风格 | 简洁明快,富有画面感和哲理意味 |
三、诗句的现实意义
“荷尽已无擎雨盖”不仅是一句写景诗,它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。人生如四季,有盛有衰,有荣有枯。面对人生的低谷,不应灰心丧气,而应看到另一面的希望与坚持。正如诗中所言,“菊残犹有傲霜枝”,即使身处逆境,也要保持内心的坚韧与自信。
四、结语
“荷尽已无擎雨盖”是苏轼笔下极具画面感与哲理性的诗句,它既是对自然变化的细腻观察,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表达。在阅读这首诗时,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秋天的萧瑟之美,更能体会到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。
通过这句诗,我们学会了在变化中寻找希望,在失落中看到坚持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