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力行而近乎仁是什么意思】“力行而近乎仁”出自《礼记·大学》: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”虽然原文中没有直接出现“力行而近乎仁”,但这句话常被引申为对“力行”与“仁”的关系的总结。
“力行”意指努力实践、身体力行;“仁”则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,代表爱人、善心、道德修养等。因此,“力行而近乎仁”可以理解为: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实践,才能逐渐接近“仁”的境界。
“力行而近乎仁”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。在儒家思想中,一个人若想达到“仁”的境界,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或空谈上,而应通过实际行动去践行仁爱、责任与道德。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努力、坚持行动,才能真正理解并实现“仁”的精神。
这种思想也反映了儒家“知行合一”的理念,即知识与行为要统一,唯有通过实践,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道德提升。
表格对比说明:
| 项目 | 含义解释 |
| 力行 | 努力实践,身体力行,强调行动的重要性。 |
| 近乎仁 | 靠近“仁”的境界,意味着在行为和品德上接近儒家推崇的理想状态。 |
| 出处 | 虽非直接出自经典文献,但常被用于解释儒家关于实践与道德的关系。 |
| 核心思想 | 强调实践是通向“仁”的必经之路,理论需与行动结合。 |
| 现实意义 | 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行动,而非空谈理想,从而提升自身道德修养。 |
通过“力行而近乎仁”,我们明白了:真正的仁德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逐步实现的。这不仅是古代圣贤的教诲,也是现代人修身立德的重要指导原则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