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鹓鶵是什么鸟】“鹓鶵”是一个古代文学中常出现的词语,常与“凤”并列,象征高贵、祥瑞。在古籍中,“鹓鶵”有时被用来指代一种神鸟,具有非凡的象征意义。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“鹓鶵”进行简要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更清晰地呈现其含义和相关资料。
一、
“鹓鶵”一词最早见于《庄子·秋水》篇,原文为:“夫鹓鶵发于南海,而飞于北海,非梧桐不止,非练实不食,非醴泉不饮。”这里的“鹓鶵”被描述为一种高洁、不凡的神鸟,只有在梧桐树上栖息,只吃竹实,只饮甘泉,象征着高远的理想和清高的品格。
在后世文学中,“鹓鶵”逐渐成为文人墨客笔下象征品德高尚、志向远大的意象。它与“凤凰”、“鸾凤”等神鸟相似,但更具清雅、孤高的气质。
此外,在一些文献中,“鹓鶵”也被认为是“鸾”的别称,或与“𬸚𬸦”(即“鸑鷀”)相混用,但在不同语境中仍有细微差别。
二、信息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庄子·秋水》 |
释义 | 神鸟,象征高洁、清雅、志向远大 |
特征 | 非梧桐不止,非练实不食,非醴泉不饮 |
象征意义 | 高贵、纯洁、理想主义、超凡脱俗 |
与哪些鸟相近 | 凤凰、鸾凤、𬸚𬸦、鸑鷀 |
常见使用场景 | 古代文学、诗词、书法题跋等 |
是否真实存在 | 非现实鸟类,属神话传说中的生物 |
现代解读 | 常用于比喻有才德之人,寓意高尚品格 |
三、结语
“鹓鶵”虽非现实存在的鸟类,但在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。它不仅是一种神鸟形象,更承载了古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。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日常表达,它都以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。